Gap Year Review — 在路上的一年

度过了很漫长,也很美好的一年。

明天就要去学校注册了,很奇怪,没有实感,心里也没有太多波澜。大四阶段只有一节课,距离上一次真正坐在教室里,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。我不知道,逃离校园这么久后,自己是否还能重新沉稳下来。

当初选择 gap 的原因,其实很简单——累了。东亚小孩的一生,总是被社会的时针裹挟着推进。每一个拐点,似乎都只能匆忙做出“最好的”选择,却过着并不喜欢的人生。从高中起,我总是被别人的光鲜经历和短视频里的热词触动——“人生应该是旷野”。我暗暗告诉自己,这才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。但转头,迎接我的依旧是成山的试卷、写不完的作业、赶不完的 ddl。矛盾而拧巴。

这一年做过的事,刚开始想不起来几件,甚至一度被吓到。幸好翻开相册,一些画面被定格下来。

离开学校前,和朋友们拍了毕业照。去年忘了发,就补在这一条里吧。翻看时,那天的笑容依旧历历在目。

刚离开学校,就去潮汕自驾。一路吃吃喝喝,实惠又美味,最难忘的是南澳岛:沿环岛公路开车,右手边就是大海。夜里赤脚踩在沙滩上,温热的海浪拍打脚背。因为是淡季,用不贵的价格订到了海景房,阳台还能看到沙滩边的烟花。结束后回厦门继续实习。

没过多久,我又和朋友飞去仙本那考潜水证。对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来说,潜水起初是恐惧的,但正是这种恐惧和期待,让那几天格外鲜活。遇见来自各地的朋友,买到巴瑶族捕来的巨大螃蟹——可能是我这辈子吃过肉最多的一次;晚上和当地人跳舞,被叫去和当地人合唱了一首《童话》。顺利拿下双证后,如愿潜入诗巴丹:鲨鱼、海龟、捷克风暴、海浪风暴……那些在小红书上无数次刷到的画面,终于真切出现在眼前。回国后,在上海凌晨吃海底捞,看东方明珠的日出,再回厦门继续实习。

厦门的几个月实习,也难忘。觉得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,每天接触新东西,每天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,mentor 也总是放心的让我去尝试原本不会的事,leader 和 mentor 都很照顾,使得我经常能请到小长假旅行或返校。离开厦门时甚至舍不得。最记得的是下午四点下班前刷小红书找菜谱,在扑扑超市买食材,晚上回家在公寓楼下拿上提前送达的菜给自己做丰盛的晚餐。还有姜母鸭、福鼎肉片、便宜的海鲜,这些味道都刻在记忆里。

实习结束后,我没有立刻回家,而是去重庆看了一场演唱会。幸福的是,一落地就有大学室友来接机,然后一起去金色印象吃了一顿。接下来的几天,又和建元还有一位学弟在重庆边吃边逛。重庆在当时是第二次去了,很多东西会让人感觉熟悉又陌生,去吃了曾经吃过的同一家火锅,看了洪崖洞等等一系列景点,也都是曾经看过的,但因为一起去的人不一样了,感受也是不同的。后来随着演唱会的灯光和歌声落下帷幕,我也带着满足与不舍回了家。

后来华晨宇在贵阳开乐园场,我又去贵阳。酸汤真的很好喝,很符合我的胃口;演唱会的灯光和舞美震撼到极致,那一刻觉得世界辽阔,音乐把人托举起来。

再后来,因为和妈妈赌气,一怒之下开始重新找实习。幸运的是,拿到了自己一直很向往的安恒 offer,就去了杭州。第一次走到安恒大厦楼下时,我忐忑又期待,终于站在了曾经梦想到达的地方,那种心情很美好。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发现每天都是机械重复的内容,对自己提升不大,于是还是毅然决定提前结束实习。虽然在杭州没有归属感,但还是在西湖边 city walk,也和凯轩、昊一起小小地游玩了一趟,很庆幸。

在杭州中途,我去了南京找雅姐。去了许多地方,陪我到鸡鸣寺还愿,再次走进先锋书店,像是与曾经的自己对话。因为拖延没赶上高铁,只好坐绿皮火车回杭州,到家已是凌晨。正如她后来和我说的那样,那是“在他乡遇故人”的感觉。无论她在南京,还是我在杭州,彼此都是身处没有归属感的城市,在这样的地方遇到熟悉的人,格外踏实。

过完年,我去东莞待了一阵子。一个长着广东胃的云南人,真心很爱烧鹅和肠粉。

后来和家人一起回重庆老家,说实话,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回到老家。重庆人的家庭观念很重,亲戚们都热情又热闹。几乎没在外面自己吃过一顿饭,都是从这家吃完再去那家。那种熟悉却又陌生的亲切感,让人心里很暖。

接着又去佛山看了华晨宇的乐园场。这一次如愿抢到彩带,也结识了新的朋友。

从东莞离开后,我去了亚庇继续潜水。我特别喜欢订的那家酒店,窗外是满眼的绿意,每天的早餐都丰盛又好吃。庆幸自己选择了 Scuba Junkie,遇到的潜导们都很好,尤其有一位中午吃饭时总会和我聊天,还会弹吉他,用蹩脚的中文唱歌。后来和他一起去了夜潜,为了弥补我错过的黄昏潜,他特意开船带我到更远的地方。我们坐在甲板上,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海平面。他知道我在 gap year,对未来有担忧,就对我说:“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,哪怕在别人眼里不那么体面。”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。某个夜晚,我还和潜水认识的小伙伴们一起吃炸鸡喝酒到凌晨四五点,最后在夜色里散去。离开的前一天,我去体验了一次青旅。老板娘告诉我正好遇到当地的丰收节,我就去了。人们聚在一起跳舞、唱歌、喝酒,摊子上的食物琳琅满目,气氛热烈又真挚。那一夜让我觉得世界真大,自己也并不孤单。

后来去了吉隆坡。双子塔确实壮观华丽,但我始终不太喜欢城市,总觉得换个地方也差不多。一次点外卖时,发现没有餐具,只能临时上小红书搜“马来西亚人怎么用手吃饭”,现学现吃,那种笨拙反倒成了记忆里特别的一笔。

回国后没多久,我赶去了大理。大理和丽江一直是我心里向往的地方。很多外地人都会问我“云南好玩吗”,我却常常语塞,因为我从未好好看过自己的家乡。在大理与丽江,我看见了向往已久的风景,也在玉龙雪山下收到了签证通过的消息;在虎跳峡、阿布吉措、雨崩,我用疲惫的双脚换来山川的回应,听见风和经幡低语。那些无法用相机记录的瞬间,成为我 gap year 里最私密的底片,提醒我——少年终将回归校园,但心里始终要留一块旷野。

后来我又去了菲律宾的 PG 岛潜水。这里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与之前去过的地方截然不同,从味蕾到日常,都能感受到一种陌生的节奏。潜水时,也遇到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“紧急情况”,心跳加速、慌乱和镇定交织在一起,那一刻才明白水下世界的美丽和危险总是并存。第一次尝试玩流,顺着洋流被带走的失重感,让人既紧张又兴奋,也看见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过的海洋生物,像是走进一场完全不同的奇观。岛上的经历同样新奇。坐摩托车时被宰客,在路上还被人忽悠着拉去另一个车站坐车。虽然当时心里有点懊恼,但事后想来,这些小插曲和不愉快,其实也是旅行的一部分。它们让旅程更“真实”,也让我记住了在异国街头与人周旋的感觉。

临近开学,在查机票时突然想,要不从天津飞悉尼吧,顺便回学校看看。于是先从昆明飞到北京,在北京逛了逛,也和朋友们聚了聚,聊起彼此的近况,那种久别重逢的感觉真的很好。回到学校后,和认识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去了滨海,订了一套民宿。大家一起做饭、唱 K、打麻将,好像又回到了大学的时光。看着他们,我心里有些羡慕,毕竟他们还年轻,而我虽然也没比他们大多少,但走出校园后,生活的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后来又和路学长一起回到学校,校园一年年的变化很快,新的基础设施拔地而起。去找老师聊了聊,也约了朋友见面。走在校园里,心里忽然升起一种很强烈的怀念,真的好想再回到本科时那段单纯的时光。

到现在,已经是我来悉尼的第十一天。很庆幸,这里有要好的朋友和很好的室友。刚落地就有人接机,陪我办卡、采买、安顿生活。因为他们,我少了很多手足无措,反而觉得自己是幸运的。或许正是因为朋友的存在,这座陌生的城市多了一份归属感。

这一年的脚步,把山海、城市与远方都串联了起来。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是在逃避,其实是在学着直面未知;以为自己是在远行,其实是在与自己和解。如今落脚悉尼,新的学期即将开始,我知道不能永远留在旷野,但也不想失去那份自由。

这一年的停顿,让我终于有机会听见自己的声音。gap year 不只是旅行和放空,更让我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方向,也让我确信,未来回到校园学习时,我会带着更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去前行。

回头想起去年十月给自己写的那句话——“前路暂缓何妨事,暂借风云待天明。”——如今恍然发现,它在这一年间真的实现了:我真的停下来了,也真的等来了属于自己的“天明”。